【新聞特寫】四代人傳承師德仁心 數十載不忘初心銘使命
——北理工機械與車輛學院舉辦“鑄國防軍工魂 傳北理新家風”教師系列教育活動
發布日期:2018-10-25 供稿:機械與車輛學院 攝影:機械與車輛學院
編輯:劉芳熙 審核:左正興、韓愷、王征 閱讀次數:
每個時代,都有這樣一群年輕的面龐,他們曾在這里揮灑青春熱血,他們做時代的奮斗者,而今已兩鬢斑白,步履蹣跚。他們將承載著北理工的軍工魂和民族復興大任的接力棒遞到新時代奮斗者的手上,北理工的紅色基因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激勵著我們向世界一流理工大學邁進。
為深入落實學校關于開展“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學習實踐活動的要求,機械與車輛學院黨委邀請老一輩教師,通過自身經歷講述北理歷史,開展第三期系列教育活動。活動以系為單位,由系黨總支書記主持,黨支部書記、黨員代表、退休教師代表,青年教師、研究生黨支部書記參加。老教師們結合自己學習經歷、教學生涯、科研歷程,為師生們娓娓道來專業建設和發展歷程。
10月18日,作為聆聽師道的首場活動,胡永生教授為制造工程系的師生回顧了機械專業發展歷史,制造工程系黨總支書記王國新主持。胡永生教授曾任任七系731教研室主任。1961年和1962年分別籌建了兩個工藝專業。談及教學、科研和學生培養的諸多細節,他將美式-蘇式-中西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歷程,以不同時期軍工需求為牽引創辦特色專業,開展科研工作、立足軍工傳承艱苦拼搏精神的學生培養過程呈現給與會人員。
張之敬教授在交流中動容的說:“國內知名的磨削專家胡永生教授是我校機械制造專業創建者之一,胡先生既是建設者又是歷史的見證者。聆聽胡老師教誨,使我深切感受到五六十年代的北理人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殫精竭慮的偉大精神,以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畢生服務于共和國第一所國防軍工院校的豪邁情懷,耄耋之年仍關注我國制造業我校學科的發展、不顧九十高齡教誨后輩,值得我們學習。”
制造工程系主任金鑫教授也深有感觸,“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勤勉自強,這是本次“聆聽師道”教誨中最深刻的體會。胡永生教授為代表的老前輩,時刻秉承著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信念,默默無聞的工作著,點點滴滴中無不蘊含著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蘊含著不朽的延安精神的傳承。”
10月24日,聆聽師道的第二場活動在動力系統工程研究所會議室進行。能源與動力工程系黨總支邀請了魏春源教授和青年教師及研究生進行座談,活動由黨總支書記廖日東主持。魏春源教授深情回憶了他在我校求學和工作五十二年的經歷,在一張張老照片里,不僅有魏老師的身影,更有北京理工大學在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擔當和成果。魏春源教授曾任我校車輛工程系副主任,他作為國內著名的內燃機專家,為我國引進德國道依茨風冷柴油機并實現國產化作出了突出貢獻。座談時,魏春源教授帶來了精心準備的資料和教具,分享他當年訪學調研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了現場的老師和同學。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誡大家,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自己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的努力,同事和同學的幫助,更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培養,新一代北理人,要有責任、有擔當、在新時代為國家的發展做出新作為。
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學科責任教授張付軍教授說:“魏老師嚴于律已、寬于待人、對科研專研而嚴謹的態度,對教學的條理性、計劃性深深影響著我們。魏老師整理他自六七十年代以來的照片,是動力相關專業發展的寶貴資料。老一輩北理人嚴謹治學和律己的精神,不僅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更應該把這種為國防事業攻堅克難的精神,傳承下去。”
今年9月入職的青年教師賈博儒,聽完魏春源教授的報告后受益匪淺,她說:“以魏春源教授為代表的前輩們時刻以紅色國防工程師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為我國發動機的開發與研制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新入職的北理工教師,我們要繼承前輩優良傳統,嚴謹治學,努力創新。”
動力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士生王瑤聆聽了魏教授的經歷后非常觸動,她覺著這次“聆聽師道”最大的收獲就是腳踏實地做事,不斷修正目標,持之以恒。在強大祖國的支持下,從事科研工作的學生們更要戒驕戒躁,作新時代的北理學子,繼承前輩們的優秀傳統,穩扎穩打,做一位干實事、敢于創新的科研者。”
老一輩教師們投身祖國軍工建設的艱苦奮斗歷程,讓師生們感到熱血沸騰,專業的發展離不開老教師們的奉獻和支持。機械與車輛學院黨委深入落實《北京理工大學關于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實施辦法》,扎實推進教師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發揮學院縱向建設研究生黨支部優勢,創新學習活動形式,師生同學習、共進步,自覺弘揚踐行愛國奮斗精神,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為業,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不辱時代使命,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理工大學貢獻智慧和力量。